>

首页 / 慈北动态 / 学术会议 / “大咖讲座 现场签书”慈北医疗卫星会、签书会在颌面外科年会中圆满落幕

学术会议

“大咖讲座 现场签书”慈北医疗卫星会、签书会在颌面外科年会中圆满落幕

2022-08-10

2022年7月29日至3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此次大会时隔三年,是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界以及相关领域同仁们翘首以盼的学术盛宴。大会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口腔颌面创伤及正颌专业委员会、牙及牙槽外科专业委员会、唇腭裂专业委员会、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口腔颌面肿瘤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协办。本次会议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体验模式,为口腔颌面外科各亚专业及其相关交叉领域专业搭建高水平的互动学术平台。

会议开幕由大会执行主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主任李嵩主持。在开幕式上,福建医科大学校长林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林章雅、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俞光岩、本届大会主席,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驰分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郭传瑸发表视频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铱民、福建口腔医学会会长陈江、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前任主任委员石冰、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候任主任委员蔡志刚、黄洪章教授、陈乃俊教授、陈树华教授、郑昆华教授及各协办单位领导受邀出席。空军军医大学刘宝林教授线上出席开幕式。

慈北医疗携3D打印技术、内固定系统-创伤系列、内固定系统-正颌系列、内固定系统-肿瘤系列,牵引器等相关产品,以及穿颊器等相关颌面手术工具参加展会,积极支持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建设,同时通过与各位口腔颌面外科老师的交流、学习,助力慈北产品的不断创新与研发,在交流中不断成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慈北卫星会以颌骨整形与重建技术讨论为主题,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张益教授作为会议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祝颂松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彭歆教授分别带来《牵张成骨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功能修复中的应用》和《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的精彩内容分享与研讨。

Q1:张益教授提问祝颂松教授:骨牵引的时候,对于感染的骨骼是否适合牵引?或者说在牵引过程中发生了骨感染是否可以继续牵引?

祝颂松教授回答:

      正常我们不建议有感染的病人做牵引,首先需要控制感染。刚才并发症中展示的病人在牵张过程中发生了感染,其实之前我们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我们当时觉得如果一发生感染就把它取掉,有些于心不忍,所以就不停地冲洗口外伤口,我们想尽量通过冲洗把感染控制到一定的范围内,希望他能够再长点新骨。最后看这个病人的追踪情况,还是比较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当时估计如果牵张的时间再延长一点,后面的新骨可能还会继续生长。因为这个病人在做了喙突,把骨连续性完成以后,大概半年后,他的新骨还在生长。所以本身牵张成骨抵抗感染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如果你术前就发现这个患者有感染的可能,还是不建议做这个牵张成骨,谢谢。

Q2:张益教授提问祝颂松教授:有些关节强直的病人也做牵引,下颌体的牵引同时会牵引神经。被牵拉以后的神经,有的病人会很难过。对于这种牵引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的避免或者减少对神经的损伤,你有什么看法?

祝颂松教授回答:

      避免下齿槽神经的损伤,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在术中做骨切开的时候避免对神经的直接损伤;其次要做到精准的骨切开,可以配合手术导板。通过术前对全景片和CT的分析,把下齿槽神经的上端和下齿槽神经的下端还有表面的皮质切开,然后保留这个神经,经过的那一段颌骨凿开,这是术中注意要点。在牵张过程中对神经的损伤,我们有患者在牵张过程中反馈有疼痛,有个别病人反应疼痛还比较强烈。但是绝大部分还是比较耐受这个牵张带来的一些不舒适感。张老师所讲的例如牵张过程本身颌骨延长的过程中就对神经有一定程度的牵拉,本身也会牵拉神经。有不少老师包括原来胡老师(华西胡静教授),包括北大的这个王兴老师他们都做过牵张成骨对下齿槽神经的影响。术后神经没有离断的话,在术后有一个临时性的一个感觉上的障碍。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半年到一年以后,感觉神经是能够恢复的,谢谢。

Q3: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邹文权医师提问祝颂松教授:我们现在对一个关节强直患者做牵张成骨,复查片子之后,如何判断什么时候去拆除这个牵张器?如果拍片的时候发现这个成骨情况不是太好,那依照您的经验,可以延长多长时间?延长多长时间之后确定他就不会再成骨了?或者说我们在拆完这个牵张器后,我们觉得这个骨的质量不是太好,是否可以放一块重建板上去,给他做一个固定?谢谢。

祝颂松教授回答:

    牵张成骨,影响成骨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牵张的方式,牵张有几种模式,一个是单焦点牵张,一个双焦点牵张,还有三焦点牵张。

l 第一种单焦点牵张就是直接把骨头切开。比如说第一、二鳃弓综合征或者关节强直的患者下颌体不够长,直接切断后牵张。

l 第二种就是有骨缺损,骨缺损需要输送盘牵张,它中间有一个节段性缺损,要形成一个输送盘。

l 第三种双焦点牵张就是要形成两个输送盘,中间缺损很大,一边形成一个输送板,两头往中间牵张。

      这三种方式中,后面两种类似,直接切开以后的牵张,它新骨的生长的速度应该是优于输送盘的牵张。所以我前面讲课介绍的几个输送盘牵张病例,输送到后端随着牵张距离的延长,会有一定程度的吸收,所以最核心的问题血供。

其次是牵张的距离,牵张的距离越长需要固定时间越长。

      再者是患者的年龄,如果你是儿童、婴幼儿,那么他的新骨生长速度会比成年或者老年更快。我牵张过最大的是一位60岁左右的老年女性。目前婴幼儿牵张最快,他们可以一天牵张到4mm,我看到文献报道也可以每天牵张到4mm,但是我们颌面一般每天牵张1mm左右。所以你需要根据这些因素最后综合,通过术后一个月拍一次全景片,通过全景片可以看到两边的新骨往中间长。

      取掉牵张器的依据没有一个特别标准,主要看牵张间隙内的新骨是不是足够支撑骨连续,避免取掉牵引器后发生病理性骨折。所以一般来说,不超过3cm的牵引,建议在三个月到六个月之间。如果是小孩子,我认为三个月都可以取掉。但如果距离很长,如课件里的第二个病人大概有半年的时间,那个感染的病例大概有九个月时间,最后还是没有新骨。谢谢。

Q4:漳州市医院倪成亮医师提问彭歆教授:随着3D打印导板的广泛应用,在进行截骨、固定或打孔时,难免会对树脂导板产生损伤,会形成残渣碎屑,难免会进入组织内。针对这一方面的安全性,是否有相关报道引起过敏反应之类的愈合不良?

彭歆教授回答:

特别感谢您的问题。目前国内我们所说的3D打印截骨导板和塑形导板基本上是树脂材料,在临床应用中,当钻或者锯沿着导板来进行截骨的时候,会形成一些碎屑,理论上来说在局部冲洗后,不会对人体有特别损害或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实际上,导板还可以再做进一步改良,在钻孔及截骨线边缘设计金属边,这样在用钻和锯的时候,不会对树脂产生磨耗,也会更准确。此外,目前在美国临床应用的截骨导板和塑形导板,已经全套都是金属材料,临床应用也更加准确。我想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费用的调整,我们也会应用金属导板,临床效果会更好一些。

Q5: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来庆国医师提问彭歆教授:我对您的讲课非常感兴趣,请问截骨导板和植入物是否是共同钉道?您的病例在种牙前把3D打印钛板取出来了,是一定要取出吗?如果不取是否可以通过术前数字化设计,避开螺钉,是否也可以进行种植?钛金属3D打印方式有电子束打印和激光打印,您是用哪种方式?目前国内钛粉只有四川的一家公司有三类注册证,您是用哪家公司产品?

彭歆教授回答:

     特别感谢您提的问题!关于钉道的问题,我们也是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以前的3D打印截骨导板,固定导板的钉道是不能用于之后的钛板固定,后来逐步发展,截骨导板和塑形导板的钉道, 也是之后的钛板固定的钉道。关于术后拆还是不拆钛板的问题,实际上既可以选择拆也可以选择不拆。重建板基本上位于下颌骨下缘,钛板和钛钉对种植体实际上是没有影响的,也没有明显的应力遮挡。还有一部分病人是用的是小钛板,由于会影响种植体植入,需要拆除钛板。我们有一部分长期观察病例,没有拆除钛板,进行种植义齿或者普通义齿修复,短期之内基本没问题,但是长期观察发现部分病人会有钛板外露。所以我们现在对于良性肿瘤病人,还是建议还是拆钛板。关于3D打印的方式,我们做机械性能研究的钛板是电子束熔化成型技术打印的,到临床病例应用的3D打印钛板是激光熔化技术打印的。这是因为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间隔的时间太长,3D打印技术已经从电子束熔化成型技术进展到激光熔化技术了。最后关于钛粉的问题,我们应用的是Ti-6AI-4V,这是有注册证的。

Q6: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闵安杰医师提问彭歆教授:3D打印钛板应该是我们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梦想,您终于带领我们看到的这个梦想的曙光。但是我觉得3D打印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让工作越来越简单,越快捷。我看到您做的下颌骨截骨,应用了张陈平教授设计的多维度固定装置。其实如果有截骨导板就不需要用固定装置去固定下颌骨的位置和宽度。您设计了截骨导板,又有3D打印钛板,而且钛板孔的位置也是唯一的,所以我觉得固定的时候可以直接把这个钛板就作为导板使用,是不是可以更简单一点?因为很多医院可能没有张陈平老师的固定装置,这个装置是一定需要吗?

彭歆教授回答:

     特别感谢闵大夫的提问!理论上来讲,做好设计的钛板应该具有唯一的位置,但实际上,在临床上会遇到活动的下颌骨出现旋转,这种旋转可能在下颌骨下缘未体现出来,但会反映在咬合关系。我们之所以用下颌骨固定装置来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就是为了防止出现下颌骨的旋转。一旦出现下颌骨旋转,很可能就差1-2毫米,对于下颌骨下缘来说没有问题,但对于咬合关系来说就个大问题,术后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来调整咬合关系。如果大家没有这种下颌骨固定装置,术中应该进行简单的颌间结扎以保证良好的咬合关系。

彭歆教授回答:

特别感谢您的提问!对于下颌骨恶性肿瘤来讲,如果我们认为预后是可控的,一般建议同期行颌骨重建。按照我们的经验来看,重建之后的植骨本身还是植入的钛板,都不会对骨愈合有特别明显的影响。术后放疗也不会因为钛板而影响骨愈合,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个问题,谢谢。

Q8: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张思恩医师提问彭歆教授:3D打印就是我们的梦想,请问3D打印钛板需要做疲劳测试吗?质控应该怎么来做呢?植入到病人体内,是否会出现疲劳等机械方面的问题?如果需要测试,打印出来多长时间才能临床应用?谢谢。

彭歆教授回答:

    感谢您的提问!我刚才的发言介绍了3D打印钛板的机械性能测试,实际上临床应用之前,还进行了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检验。机械性能指标包括硬度、弯曲强度、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也反映了抗疲劳情况。我们之前也碰到钛板特别硬的情况,不好弯制,但容易断裂,但在我们这组病例中没有出现钛板。因为已经完成了机械性能检测,达到常规钛板的临床应用标准,就可以不再逐个进行检查,可以直接临床应用了。

  31日的慈北签书会上热度不减,来自全国各地各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的同仁老师们,早早在慈北展位前排队等候,签书会分为两场。

第一场是由张益教授带来的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一书,签书现场热闹非凡,众多口腔颌面外科学生与医师更是热情地想与张益教授合影留念,教授也深受现场热情氛围的感染,与同学们合影,并鼓励学生医师们不忘初心,成长学习。

第二场是田磊教授带来的《3D数字化正颌外科设计与治疗》一书,该书作为正畸与颌面外科医师指导手册,以及《面部骨折治疗精要》一书,重点介绍了各种面部骨折手术的入路及其优缺点,并侧重介绍了解剖和技术方面的知识。

  本次会议名家云集,精彩纷呈,为广大同道提供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和团战学术视野的平台,我们公司也采取了线上图片直播的形式,让更多不能到场的同仁也能参与到学习与交流之中来。本次线上图片直播累计观看次数达到11383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福州的城市及精神,“敢拼会赢”是千万福建人奋斗的写照,这也是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人的胸襟和气势。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慈北医疗也会在这样的浓厚的氛围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相关动态